近年来,全省“两山七河五湖一流域”生态保护和修复方面,水利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?成效如何?
“我省水生态修复取得阶段性新成果,全力推进以汾河为重点的‘七河’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。”省水利厅总工程师武斌介绍,省水利厅创新项目组织推进思路,如汾河流域治理中,采用多元化市场化投融资模式,省级层面提供20%的项目资本金,市县及实施主体出80%的资金,探索形成了“省级规划、市县主体,政府主导、市场运作”的推进模式,集中9个月时间完成汾河中游13.5公里先行示范段项目建设,百公里中游示范区已于去年年底全面开工。桑干河、滹沱河、沁河、漳河、涑水河、大清河及重点支流治理项目持续推进。
去年4月,省委、省政府启动实施了晋阳湖、漳泽湖、云竹湖、盐湖、伍姓湖“五湖”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,省水利厅多次组织省内外高水平专家深入研究,编制了《山西省“五湖”生态保护与修复总体规划》及5个湖的专项规划,今年3月以省政府办公厅文件印发。组织编制了19个岩溶大泉泉域生态修复方案,在泉域范围内开展企业取用水和水环评的专项检查。近年来,通过采取水源置换、关井压采、加大河流生态水量补给、提高水资源税(费)征收标准等措施,我省地下水位实现止降回升。截至目前,晋祠泉水位距泉口埋深3.08米,较2008年的最低水位27.76米上升了24.68米;龙子祠泉近年来出流量稳定在3立方米/秒;今年安排实施古堆泉域生态保护工程。
武斌介绍,“十三五”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.795万平方公里,水土流失面积已由建国初期的10.8万平方公里减少到5.89万平方公里,流失强度大为减轻,黄河入河泥沙量大幅减少。“十四五”初步确定在黄河多沙粗沙区新建一批淤地坝,在34个县实施坡耕地治理工程90多万亩。 |